腰椎术后很少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如果一旦发生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就可能会导致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据统计,在所有脊柱手术中,术后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概率大约是0.10%~0.24%。
作为脊柱外科术后并不常见的「常见并发症」,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学习总结,为此,来自费城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的Gregory等针对术后硬膜外血肿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文献复习,文章发表在JSpinalDisordTech上。
流行病学和病因学在腰椎手术中发生无症状硬膜外血肿非常常见,通过MRI可以发现:腰椎术后没放置筋膜下引流的患者89%会发生无症状硬膜外血肿。相反,有症状硬膜外血肿很少发生,发生率仅为0.10%~0.24%,因而对其研究十分有限。
截至目前,样本量最大的实验包括了名腰椎手术的患者,其中仅25名患者出现了有症状硬膜外血肿,发生率为0.16%。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发现,术前舒张压升高、用明胶海绵覆盖硬脊膜及术后高引流量是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三个危险因素,除此项研究之外其他研究也发现了一些其他危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RH阳性血、年龄超过60岁等。
筋膜下引流的使用Awad和kou专门对「术后筋膜下引流是否会降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风险」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引流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一项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骨科手术后进行闭式引流,并没有降低有症状血肿的发生率,但术后引流却增加了输血的需求。
尽管缺乏证据表明筋膜下引流会降低有症状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风险,但在腰椎手术中仍然经常使用引流术,因为有证据表明引流会降低术后无症状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
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通过50例腰椎手术术后第1天的MRI可以发现:引流后无症状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从89%降低到36%,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只有1个病人在引流后出现一个中等大小的血肿,而没用引流的有8名患者出现了血肿。
术后抗凝有研究表明,在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最初的48小时中,只要国际标准化率(INR)2.0,就不会增加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风险,相反如果INR2.0的话,则会增加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的影响还是有争议的,在人的大样本研究中,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会增加血肿的发生,但多个小样本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脊柱术后硬膜外出血和这一药物有相关性。
诊断通常,硬膜外血肿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但有学者报道腰椎血肿发生时间可延迟至引流管拔出后,甚至是手术后3天。几乎所有的发生硬膜外血肿的患者都有神经损害的证据,Kao报道约有80%发生腰椎硬膜外血肿的患者伴渐进性的肌力下降、76%出现鞍部麻木、56%出现突发剧烈疼痛。当出现任一症状的时候,患者都需要进行了MRI检查来评价是否发生硬膜外血肿。
图1L4~S1腰椎减压术和L4/L5后外侧腰椎融合术术后MRI,术后患者表现为后背痛、鞍部麻木和下肢无力,症状出现后立即行MRI检查,症状出现3小时内立即清除血肿,患者完全恢复
治疗一旦在MRI上发现了有症状的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血肿清除术。Kao等人认为,血肿清除时间和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呈现显著相关性。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患者,平均血肿清除时间为7.4小时,而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血肿清除的平均时间为17.9小时。
另一个研究发现: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血肿的清除时间是影响硬膜外血肿神经系统恢复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症状出现后12个小时内就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的患者最可能完全恢复。
总之,术后出现有症状的硬膜外血肿是一个很少见的并发症,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则会导致一个长期的神经系统损害。任何患者如果在术后感觉麻木,无力或者剧烈疼痛都应该进行MRI检查,一旦发现硬膜外血肿应及时手术清除以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
近期活动:
不想说话,只想送你骨科标准手术技术丛书
国自然已出,送你最新骨科基金分析报告!
全套骨科标准手术技术丛书等你拿,满足你的上进心!
送你一套SCI写作作图必备神器,让你拥有高逼格配图
预立医学preintell专业的临床科研与学术支持服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台风大爆发了!热哭的江西人,看完接下来的天气,眼泪都…
问世间什么最难
不外乎三伏天出门上班
但有人就是想不通啊
为了早拿到驾照
顶着大太阳
冒着酷暑去学车
结果呢
就因为她和男教练在车里做了一件事
悲剧这样发生了
害得自己的姓名差点都没了
女司机学车,结果大小便失禁
到底发生了什么?
*女士今年40岁,目前在武汉汉口某驾校学车。17日中午一点半,她冒着近40度高温,由教练陪同在金银湖路段第一次上路练习。由于天气炎热,她将车窗紧闭,空调也调成了内循环模式,以低速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后,突然两眼一黑失去意识。
网络图片
坐在副驾驶位置的男教练也有些头晕,赶紧踩下副刹,把*女士抬到后排,强忍着眩晕将车开回驾校。
驾校同事以为两人中暑,安排他们在空调房休息,不料直到晚上六点,*女士依然昏迷不醒,并出现呕吐抽搐、大小便失禁。教练也一直头昏。
同事们这才将两人送到医院,经过检查,两人被确诊为一氧化碳中*。
经过吸氧,症状较轻的教练症状改善,而*女士仍然昏迷。当晚十点左右,二人进行了高压氧治疗,第二天教练痊愈出院,*女士也恢复了意识。
昨天本应是*女士科目三考试的日子,但躺在病床上的她,并没有为错过考试机会而遗憾,而是为自己能捡回一条命而欣慰。
开车闭窗开车
真的会要了人的命啊
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夜明表示,汽车发动机怠速运转,汽油燃烧不完全,车内就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同时车内人员呼出大量二氧化碳,使车内氧气急剧减少。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等一氧化碳中*症状,而车窗紧闭,空调保持内循环模式,更是令中*机率增加。
为什么停车吹空调很危险?
专家称:怠速(车辆原地停车不踩油门)时空燃比为较浓空燃比(简单来说为了弥补发动机低转速时活塞对混合气吸入不足)。这种情况下燃油(碳氢化合物)和空气中氧化反应后燃油有剩余,继续同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一氧化碳......这就导致怠速时更加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
实测:数据惊人!
有人做了模拟实验。实验人员将一辆小车停在车行烤漆房内,将汽车空调打开并保持外循环状态,车门窗关闭,用一氧化碳检测仪检测不同时间车内的一氧化碳含量。0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0ppm,车内温度约20℃,感觉舒适;1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5ppm;3分钟,一氧化碳检测仪警示灯开始不停闪烁;5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65ppm,检测仪警示灯保持闪烁并震动;15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70ppm,检测仪警示灯保持闪烁并震动;25分钟,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为91ppm,一氧化碳检测仪警示灯不停闪烁报警。
进入烤漆房有明显窒息感,进入车内1分钟后能明显感觉到不适。专家:内循环二氧化碳也会中*相关专家称:“汽车空间狭小,如果车内空气设置在内循环,人体呼吸,导致车内的氧气会越来越少,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高。当车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人就会出现昏迷及脑缺氧情况。”
因此各位小伙伴们夏天千万不要开车空调在车里睡觉!
要是实在没办法,一定要将车窗留一条两三厘米宽的缝隙且每小时通一次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