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蛛网膜囊肿(SpinalArachnoidCyst,SAC)是一种在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形成的囊性病变,通常由蛛网膜层的异常增生或内脊膜结构的薄弱所导致。蛛网膜囊肿常见于脊髓的背侧或侧方,但也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它们可能是先天性或后天性,后者多由外伤或脊髓手术后形成。
1.病因
脊髓蛛网膜囊肿的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通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蛛网膜和软膜层之间的分离或间隙形成异常,导致液体积聚并形成囊肿。
后天性蛛网膜囊肿:常见于脊柱外伤、手术、脊柱肿瘤等因素所引起的蛛网膜层破裂或脊髓硬膜损伤,继而导致液体囊肿的形成。
2.临床表现
许多脊髓蛛网膜囊肿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小型或局限性囊肿。随着囊肿的增大,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发以下症状:
背部或颈部疼痛
四肢无力或麻木
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刺痛感
3.诊断
脊髓蛛网膜囊肿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及其对周围脊髓结构的影响。其中,“刀片征”是特征性的表现。
CT扫描:有助于评估囊肿的骨质变化及脊柱的结构。
4.治疗
对于大多数脊髓蛛网膜囊肿,特别是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采取观察管理。但是对于症状明显或囊肿逐渐增大的患者,治疗方法包括:
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
手术治疗:如果囊肿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囊肿引流或囊肿切除。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囊肿减压术、蛛网膜剥离术等。
5.预后
脊髓蛛网膜囊肿的预后取决于囊肿的大小、位置及其对脊髓的压迫程度。早期发现并进行适当治疗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好。晚期未治疗或未有效减压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永久的神经功能障碍。
总之,脊髓蛛网膜囊肿虽较为少见,但一旦出现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患者若出现背部或颈部疼痛、四肢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脊髓病变。
我们近期做的病例:
67岁男性,以“行走不稳1年,加重4个月”为主诉入院,术前考虑T2-3蛛网膜囊肿,T2相显示明显的“刀片征”,术中将囊肿完整切除,解除脊髓受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