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普全面了解脊髓与脊髓损伤
TUhjnbcbe - 2025/4/8 20:40:00

脊髓,这一前后稍扁的圆柱体,全长粗细不一,巧妙地位于椎管之内。它的上端与枕骨大孔处的延髓紧密相连,而下端则尖削成圆锥状,被称为脊髓圆锥。这个圆锥的尖端细长,被称为终丝,它向下穿过骶管,最终抵达第2尾椎的背面。在成人身上,脊髓的全长大约是42至45厘米。

深入探讨脊髓的解剖结构,我们会发现它有两个显著的膨大部位。上方的一个,被称为颈膨大,它位于颈髓第三段至胸髓第二段之间,尤其在颈髓第六段处最为粗壮。而下方的一个,则被称为腰膨大,它起始于胸髓第九段,一直延伸到脊髓圆锥,其中第2胸椎处最为粗大。这两个膨大的出现,与四肢的演化密切相关,归因于脊髓内部神经元的增多。

观察脊髓的表面,我们会发现六条平行的纵沟。其中,前面正中的深沟被称为前(腹侧)正中裂,其前外侧则有前(腹)外侧沟,这里正是前根纤维的出口。而后方正中则有一条浅沟,即后(背侧)正中沟,其后外侧则有后(背)外侧沟,这是后根纤维进入脊髓的地方。此外,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后中间沟。值得注意的是,前、后根纤维在椎间孔处会合,共同构成脊神经。而在后根处,则会形成一个名为脊神经节的膨大结构,其中包含假单极的感觉神经元。

脊髓作为神经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共发出3对脊神经。每一对脊神经都与特定的脊髓节相对应,这些脊髓节共计3个,包括8个颈节、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以及个尾节。在脊髓与脊柱的发育过程中,由于脊髓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成人脊髓的下端通常仅能达到第腰椎的下缘。这使得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需要围绕终丝进行集聚,形成呈垂直下降的束丝状结构,即马尾。由于第腰椎以下的部位已无脊髓,因此临床上常在第3至4腰椎间进行穿刺操作。

接下来,我们探讨脊髓的被膜和脊膜腔。

脊髓在椎管内并非连续贯穿,其上端与脑干的延髓相连,而其下端则平齐第腰椎下缘,并向下以终丝附着于尾骨背面。脊髓表面覆盖着三层被膜,包括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它们由外向内依次包裹着脊髓。同时,各层被膜之间以及硬脊膜与椎管骨膜之间都存在腔隙,这些腔隙由外向内依次组成硬膜外隙、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脊髓被膜

脊髓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硬脊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形成一长筒状的硬脊膜囊,其上方与硬脑膜相连,向下则形成一盲端,并借终丝附于尾骨。这个囊内包含脊髓、马尾和3对脊神经根。每对脊神经根在穿出硬脊膜囊时,会被其包被形成神经外膜,并与椎间孔周围的结缔组织紧密相连,起固定作用。

脊髓蛛网膜则薄而半透明,向上与脑蛛网膜相连,向下则平第2骶椎高度成一盲端。此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软脊膜,作为最内层的被膜,薄而柔软且富含血管,与脊髓表面紧密相贴。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处,软脊膜与脊髓相连的纤维膜分别称为软脊膜前纤维索和后纤维隔。在脊髓两侧,软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出,形成齿状韧带,这些韧带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2)脊膜腔

脊髓被膜之间存在三个间隙,分别为硬膜外隙、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隙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其内填充有脂肪、椎内静脉丛和淋巴管,同时有脊神经根及其伴行血管通过。此隙上起枕骨大孔高度,下端终于骶管裂孔。由于硬脊膜附于枕骨大孔边缘,因此此腔与颅内不相通。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

硬膜下隙则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这是一个潜在的腔隙,与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相通,内含少量液体。而蛛网膜下隙,也被称为蛛网膜下腔,是三个间隙中唯一与脑室相通的部分。: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空间被称为蛛网膜下隙,其中充满了脑脊液。这个间隙向上通过枕骨大孔与颅内的蛛网膜下隙相连通,向下则延伸至第2骶椎的高度。在第腰椎至第2骶椎的水平位置,这个间隙会扩大,形成称为终池的区域。终池内包含由腰骶神经根组成的马尾,以及软脊膜向下延伸的终丝。

由于成年人的脊髓下端位于第腰椎的下缘,而马尾完全浸泡在终池的脑脊液中,因此,在第3至4腰椎间或第4至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是安全的,不会损伤脊髓和马尾。在腰穿过程中,医生会依次穿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硬膜下隙和脊髓蛛网膜,最终到达终池。脊髓损伤,简称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导致损伤节段以下的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根据损伤阶段的不同,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原发性损伤由受伤时的暴力直接造成,其严重程度与暴力的大小密切相关。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脊髓损伤后会出现广泛的水肿。由于椎管的骨性限制、硬脊膜及软脊膜的束缚,神经压迫和髓内水肿会进一步加剧,导致脊髓与椎管之间的硬膜外静脉、脊髓动静脉的循环障碍,进而引发脊髓缺血、水肿、出血及坏死。此外,脊髓水肿还会导致蛛网膜下腔粘连、狭窄甚至阻塞,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和脊髓的代谢活动。

在分子水平上,损伤局部会释放和蓄积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自由基也会集聚。这些因素会导致脊髓内部的微血管痉挛、缺血,炎性因子释放增加,血管通透性上升,小静脉破裂,细胞发生自噬凋亡,进而引发脊髓的继发性出血坏死。继发性脊髓损伤,是在原发性脊髓损伤后引发的一系列脊髓改变。其病理机制与骨筋膜室综合征相似,当脊髓水肿或髓内血肿出现时,髓内压力会逐渐升高。受到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的束缚以及骨性椎管的限制,脊髓会陷入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中。有学者将这一系列症状统称为“脊髓脊膜腔综合征”。更严重的是,部分患者的水肿范围可能持续扩大,进而引发上升性脊髓炎,最终可能导致呼吸抑制、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全面了解脊髓与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