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先生是北京平谷人,27岁开始做木匠,干了将近40年。3年前的一天,他突觉双腿无力,逢人就说这腿病是被儿子给气的。于是,心怀愧疚的儿子开始带着步履蹒跚的蔡先生到处看病,无奈始终查不出病因,只能吃点药对付着。时间久了,蔡先生发现自己好像真走不动道儿了,走路时还有控制不住往前冲的感觉。家人怀疑蔡先生脑血管出了问题,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神经内科医生判断蔡先生的病因出自脑血管的可能只有2%。随后蔡先生被转诊到骨科,由胡三保主任医师接诊,终于找到了病因。原来,蔡先生的病既不是脑血管病,也不是腰椎病,而是胸椎管狭窄症。
普通老百姓,对于脊柱疾病的认知,往往局限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很少有人知道胸椎管狭窄。胸椎管狭窄是什么病,有哪些危害呢?
胸椎管狭窄症是由发育性因素或由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及小关节增生、韧带骨化等因素导致胸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而引起相应脊髓、神经根受压的疾病。这种病最常见的病因有以下3种。
1、退变性胸椎管狭窄此症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主要是由于胸椎的退行性病变导致椎管狭窄。病理可见椎板增厚,关节突增生、肥大,*韧带(是脊柱椎管内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一个韧带组织结构)肥厚可达7毫米至15毫米。在手术中,多可见到*韧带有不同程度的骨化。
2、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所致胸椎管狭窄OPLL可以是单节,亦可为多椎节,增厚并骨化的后纵韧带可达数毫米,向椎管突出压迫脊髓。
3、先天性胸椎管狭窄如同颈椎管狭窄一样,胸椎管狭窄也与先天发育有关。这种情况往往起病缓慢,起初下肢麻木无力、发凉,会有间歇性跛行,呈痉挛性步态,行走缓慢。
对于胸椎管狭窄症,目前尚无有效的非手术疗法,手术是解除脊髓压迫,以期恢复脊髓损害导致的肢体和尿便等功能障碍的唯一有效方法。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不过有一点必须告知患者,在临床上,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风险高于颈椎、腰椎疾病手术,尤其是它的致残率较高。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与胸脊髓的解剖学特点有关,胸脊髓的血液供应相对薄弱,导致它的抗击打能力相对较弱,很轻微的外力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甚至瘫痪。
蔡先生是幸运的,6个多小时的手术进行得很顺利。胡三保主任医师经过切开、分离、显露、置钉等步骤,在保护了胸脊髓和硬脊膜的情况下,将胸椎管后方造成压迫症状的椎板和骨化组织完整切了下来。康复期间,蔡先生仍然认为自己的病是儿子给气出来的,医生表示,生气并不会造成胸椎管狭窄,因多年做木匠的劳累诱发疾病的可能性更大。
预防胸椎管狭窄症的重中之重是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过度劳累、伏案工作,以保护脊柱,减少脊柱的负荷从而减少积累伤。同时,要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这也是大家经常忽略的部位。由于肌肉和骨骼起协同作用,腰背肌肉力量的增加有助于脊柱正常生理结构的保护,减少胸椎管狭窄症的发生。如果一旦出现走路蹒跚、不稳,脚底下“拌蒜”的症状,不仅要考虑脑血管意外或颈椎病的可能性,还应高度警惕胸椎管狭窄症的可能性,并及医院进行诊疗。
(作者:医院骨科医师)
(原标题:脚底下“拌蒜”竟是因胸椎管变窄了)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孙彤
流程编辑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