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要注意那些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064851.html作者
茱茱
凯叔育儿(ID:yuerjinhualun)
01
周末在小区遛娃,遇到这么一个戳心的场景:
孩子想要捡地上的一个脏东西,妈妈不让。
孩子秒哭。
妈妈尽量保持克制,用冷淡的语气说:别闹了,再闹我们就不玩了,回家!
这么一说,孩子哭得更凶了。
妈妈干脆两手抱在胸前,站在距离孩子两米开外,异常冷静地说道:别闹,这样没用。
老实讲,我年轻时,也常觉得孩子发起脾气来,太无理取闹。
也会像这个妈妈一样,对孩子说:“别傻了”“屁大点事,有什么好哭的。”
直到后来学了心理学,才意识到,尽管父母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却无形中给孩子带去了极大痛苦。
在大人眼里很小的事,却可能是孩子眼中的大事。
哪怕孩子的行为可能需要规范,但他们的情绪释放,绝对是没错的。
当我们拒绝去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意无意就回避掉了孩子的痛苦。
尤其当我们表现得过于冷漠,这样冷静的反应,会更让孩子愤怒和无助。
因为那个冷漠的妈妈,真的距离自己好远,好远。
02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共情”是最好的回应。
蔡少芬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就做得非常好。
那是个母女三人一起吃饭的场景。
蔡少芬正忙着和大女儿说话,没注意到小女儿一直边上在喊“妈妈”。
被忽略的小家伙火了,直接敞开嗓门,嚎啕大哭。
蔡少芬没有批评女儿,更没有制止孩子哭,而是轻轻拍拍女儿的背,温柔地说:“我知道你不开心了,你哭吧。”
小女孩哭了一会,情绪看起来缓和些了。
蔡少芬又问女儿:“你舒服了没有?”
小女儿回答:“我舒服了。”
这样的对话,真的太暖了!
蔡少芬的做法厉害在哪里?
面对孩子哭闹、发脾气,父母选择训斥、打骂或者冷漠处理,等于对孩子说:“你不可以有情绪,你不可以发脾气,但我可以。”
这对孩子不仅不公平,而且也做了坏的示范。
而蔡少芬却选择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这首先给了女儿好的榜样;
其次,她开口的第一句话是说“你哭吧”,这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
宝贝,不要担心你的愤怒。
不要担心妈妈承受不了。
我允许你有情绪。
这是很正常的事。
这就会给到孩子很好的安全感。
孩子长大后会知道,情绪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既不会吞没谁,也不会伤害谁。
生活就是这样有爱有泪的模样。
这种孩子成年后,人格将会更完整。
他们面对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会足够强大、足够皮实,更能适应现实社会。
03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这么一句话:
“如果孩子冲你发脾气,他就是在说两件事:一个是我爱你,另一个是我撑不住了,需要你伸出援手。”
个人非常认同这句话。
假如日常生活中,父母都能够从下面这两个角度,去“听一听”孩子发脾气背后的潜台词,那么我们的亲子沟通,将会变得容易许多——
“妈妈,我爱你”
朋友讲过她自己的故事。
当时她家小女儿才几个月。
那天,她正在陪小女儿玩,大女儿突然莫名地冲妈妈吼:“你就不带我玩儿!你眼里就只有妹妹!”
朋友知道,大女儿是觉得自己的爱被剥夺了。
表面是在发脾气,其实背后的潜台词是:妈妈,我爱你!我怕失去你!
朋友于是抱抱大女儿,温柔地说:“来,宝贝坐在妈妈怀里,妈妈给你读绘本。”
小小的人儿,瞬间就安静、柔软了下来。
因为小女孩从妈妈那里得到了确认:不管怎样,妈妈都是爱我的。妹妹没有夺走妈妈对我的爱。
还有什么,能比失去妈妈的爱,更能让一个孩子惊慌和痛苦呢?
所以,请记得,当孩子跟你发脾气,可能是在用激烈的方式表达对爱的呼唤。
这个时候,请把重点放在孩子说话的内容上,而不是孩子说话的态度上。
你的温柔回应,很快就能让孩子安静下来。
“我撑不住了,需要你伸出援手。”
下面这个事,是我的亲身经历。
那天早上,我儿子有明显的起床气。
眼看着去幼儿园要迟到了,他还赖在床上,哼哼唧唧闹情绪。
接下来,我艰难地把他从床上拖拽起来,穿衣服、刷牙、洗脸。他几乎处处不合作,怎么说都不听。
从早上7点半墨迹到9点才到校。
整整一个多小时,他都表现得棘手、难以亲近,可把我气坏了。
直到后来,幼儿园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我,儿子发烧了。
这时,我才后悔自己早上没能更细心点、再耐心点。
他之所以各种发脾气,只不过是因为他真的难受呀。
一个言语能力有限的孩子,当他发脾气,甚至流泪、尖叫,很可能只是累了,或者生病了。
他们感到无力,也缺乏方法去处理不舒服的感觉。
只知道很难受,到了受不了的程度。
“爸爸妈妈,帮帮我吧,我撑不住了。”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容忍孩子那些无法接受的行为;
我们要做的,是在规范、引导孩子行为的同时,允许孩子有情绪;
把慈悲心加入我们的反应当中,这样我们的应对方式会更温和,而不至于因为误会而“误伤”了孩子。
04
说到底,当孩子因为一个很小的事冲你发脾气,貌似“无理取闹”,不是孩子故意要针对你,而是他们陷在了自己的痛苦里。
此时,不要着急制止孩子的情绪,而是试着去看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就像蔡少芬做的那样,试着给孩子身体上的抚摸。
待孩子情绪缓和后,再试着去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并适当引导:“宝贝,我看到了你很伤心/愤怒……你看,这个事情可不可以这样……”
总之,允许孩子有情绪,甚至反复有情绪,但每次都要通过共情和引导,跟孩子达成“共识”:下次怎么办会更好。
孩子,就是这样一点点成长的。
最后,把我很喜欢的一段话,送给每一个亲爱的你:
不管多大的孩子,不要只在他可爱、好相处、有吸引力的时候爱他、接受他;
也要在他闹情绪、惹麻烦、难以亲近、令人生气的时候,爱他,接受他。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整个的人,无论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被父母接纳的。
这会滋养孩子,也会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更加完整、健全、有力量的人。
本文转载于凯叔育儿(ID:yuerjinhualun),专注0-6岁宝宝科学养育。
---END---
杨桃妈妈视频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