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我坚信父母都是深爱自己的子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现代更多的年轻人开始与这个温暖的港湾渐行渐远,甚至带着强大的抗拒感去逃避那颗“孤独星球”。其实,每个父母并没有“上岗操作手册”和“培训班”来教导他们到底该如何与自己孩子相处和沟通,依靠传统文化和角色赋予的职责还是不免会给孩子带来一些难以掩盖的身心伤害。比如常年来自父母下意识中直击人心的“语言暴力“。长此以往的孩子会逐渐变得麻木,只有自我切断才能自我保护,然而带着这种麻木到成年人后,如果没有经过治愈,那么大概率再组成的新家庭又会变成一个新的恶性循环,因为他们学到用感情来与人沟通的技能。
那些年,被父母中伤过的话
发泄自私——“当初真不应该生你!”“你让我多丢脸,你知道他们是怎么说我的吗?”
这样的话直接导致孩子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甚至不配活在世上,拼尽一切只想要讨好父母,不让他们丢脸,这是低自尊和讨好型人格开始的形成的地方。
家庭负担——“为了让你上重点学校/进重点班,你知道我跑了多少人情吗?““我们这么做全都是为了你!”
这种无处安放的内疚感会为孩子埋下一个“我是负担”的种子,逐渐长大后演变成“我没有让你去做这些…“这样白眼狼式吵架。为了不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会开始收起自己的真实心理感受和需求,变得冷漠。这是一种变形的“关爱”。
讽刺的语言——“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蠢?““你既然那么厉害,怎么还混成现在这样?”
父母的形象一般都是高大的,可是当这种否定和讽刺语言来自自己深信的父母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怀疑自己和反抗的情绪。当长期生活在自我混乱的消极心理状态中,长大自然会变得冷漠多疑。所有讽刺、挖苦、攻击、抱怨的沟通语言,都不是真诚的与人交流,就算与孩子沟通也希望彼此之间有尊重。
跟别人比——“你看,别人家孩子xxx”
别人家孩子这种可怕的生物,可能在每个人的童年中都出现过:“你看看那谁家孩子,你怎么就不行!”。有时兄弟姐妹间还会内部比较,这只会挑起兄弟姐妹之间的暗自较劲和分裂。DanGreenberg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人们的影响:“如果真的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吧。”心理创伤有时候不只是打骂,而是一味的否定。
威胁——“再不听话,我不要你了”“你要是敢这样做,就别回这个家”
被抛弃的感觉是致命的。而在孩童时代要随时带着一颗可能被抛弃的心,这等于认定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就算以后长大成人后,在亲密关系中也会表现出极度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欲。
贬损外形——“你怎么长这么丑!看你那样!”
有时候随口一句贬损也可能击垮内心敏感的孩子,开始十分在自己的外形,容貌焦虑和不自信与这样的贬损有直接关系。
说话不算数——“你要是做到这个,我就给你买…”
对于父母这种不兑现的行为,这是一种承诺的背叛。长期发生后会传达一种人是不可信任的错误信息。缺乏契约精神的小孩心中便只有自己。
情绪冷暴力——“…???”
突如其来的冷漠和恐怖的家庭氛围,不比暴打一顿带来的伤害少。有时小孩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可无奈最终调节情绪的责任还在孩子身上,需要主动打圆场道歉,打破家庭尴尬的气氛。小心翼翼的看着脸色生活会压抑到窒息的感觉。
其实现在的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不止以上几个方面,比如,更常见的一个问题——选阵营站队,这多数发生在父母吵架的时候,会拉自己孩子去做裁判。日常小事也就罢了,偶尔增强一下家庭互动,但是原则性或者很激烈的争吵问题时,这种站队问题会让孩子变得无奈,最后感觉不管选谁都会被针对。成长是需要依靠父母和家庭氛围的熏陶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每一天的经历都可能会是未来某些事的诱因。当长大成人后有能力逃离那个“孤独的星球”时,基本的人格和认知已经形成,对于过去家庭关系中不好的图式,未来可能需要用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和重建。希望每个人都有勇气。
References:
[1]HowtoMakeYourselfMiserable,byDanGreenburg.
作者:Onlyisa.Y排版:情绪无敌稳定点击下方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