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是孤独的猎手TheHeartIs [复制链接]

1#

有点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国际孤独等级表,从一个人医院。一个人就等于孤独?人群中,不被理解、不被懂得才是真正的孤独吧。

《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本书诠释了人们极致的孤独,绝对的孤独。作者麦卡勒斯年出生在美国,在23岁那年,创作了这本书。她一生中受病痛折磨,婚姻不顺,孤独与疏离是她作品的主旋律。

书里讲述了小镇上一个哑巴、一个聋子和四个平民的故事,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追求,有不被人理解的烦闷,每个人都充斥着孤独感,他们不断寻找排解孤独感的出口。这个出口在本书中是找到“那个人”。

“那个人”——完全理解我的、无私帮助我的、给予我力量的,知己、密友、灵*伴侣……这个人补完了我的生命,是我精神的支柱。而正因我享受着这种“完整”,日后可能迎来的“残缺”便显得格外狰狞可怖,孤独的卷土重来变得格外无法接受。

小说的开头是一聋子安东尼和哑巴辛格,一起相伴的日常,宁静和谐,并且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

但是安东尼在一场事故之后,性情大变,暴躁乖戾,被他堂哥送到了百公里外的精神病院,哑巴便成了孤身一人,聋子成了他惟一的牵挂,因为聋子是他要找的“那个人”。

聋子走之后,小镇生活一切如常,四个平民陆续登场。

米克,一个困在成长阵痛中的少女,儿童世界回不到,成人圈子进不去。她有两个世界一里屋和外屋。

嘈杂无趣的外屋令她厌倦,她选择独自待在安静的里屋,创作自己热爱的歌曲,憧憬着未来,在这里她才能拥有自我。她感觉在外屋这个现实的世界无法生存,生活、梦想各种抑郁不得志让她没有归属感。

哑巴作为租客入住她家,自此,这个儒雅的租客成了唯一进入她里屋的人,成了她成长的困扰的排解的出口。

杰克·布朗特,一个工人运动者,大力宣扬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流浪到这个小镇上,在咖啡馆遇到哑巴,并在一次醉酒之后与他有了交集。

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那些知道的人就像一小撮赤手空拳的士兵,面对一支全副武装的部队。在知道之后,他没有安于现状,但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这让他很抓狂。哑巴成了他唯一倾诉的对象。马迪·考普兰德,一个黑人医生,一个理想主义者。一生为了改善黑人同胞的生存状况而努力,终其一生,都在劝告、解释和诉说:黑人种族应该优生优育。但是,“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孩子,而是要为这世间已经存在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他的主张,让很多人不理解。对于家人,他固执的要求家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为他想要的样子,把自己理想抱负的追求,信任和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他给与了一切真心,得到的是子女们的误解,懒散和漠不关心。在街上偶遇哑巴辛格之后,他便也成了哑巴家里的常客。

比夫·布瑞农,一个咖啡店老板。出于自身身体障碍,对“畸形人”抱有同情。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深受打击。作为旁观者的他每天料理着咖啡店,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好似脱离世界存在的局外人,这个大千世界似乎与他没有丝毫关系。

四个人出场完毕,他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哑巴是他们唯一的出口,哑巴的出口是在精神病院的聋子,他们的孤独各不相同,各不相通,彼此无法消解,他们好像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直到一天,聋子病死了,哑巴饮枪自杀,米克长大成人,但是被现实的经济压力击败了,做了不情愿的工作;杰克远走他乡,前往下一个流浪地;黑人医生病入膏肓,被子女强行送往郊区疗养;只有,比尔还坚守着他的咖啡馆。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来描述哑巴。辛格之前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把他打造成某种自制的上帝的方式。由于他是个哑巴,他们能够把自己想让他拥有的一切品质都赋予他。

所有的懂得都是一厢情愿,都是臆想出来的。

麦卡勒斯说,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她描绘出一个孤独而凄美的世界,却没有给出孤独的解药。

林语堂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越长大越孤单,成长就像走进了一条幽深的小路,风景越来越迷人,但想要与人分享时,发现身边同行的同伴越来越少,回头望身后无人。

在生活中,像书中的人们一样找到“那个人”,显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要有很多幸运才能遇到那个真正懂得人,陪伴一程。

因此,接纳孤独的常态,才是消解它开始。只有维持内心的秩序和信仰,才不会在孤独感来袭时,乱了阵脚。

每个人的人生课题是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哪个年龄修哪个课题,却没有先后顺序。那就从接纳孤独,享受孤独开始吧。

记录于又一个被疫情困住的假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