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独特的病症,其患者往往拥有超乎寻常的体格,身高往往介于8至米之间,手指和脚趾细长如蜘蛛脚,这类特征在杰出的运动员和某些音乐家中尤为常见。这种病症似乎赋予了他们一种天赋,使得许多患者展现出超越常人的能力,因此被戏称为“天才病”和“巨人杀手”。
这种病症正是马凡综合征,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该病由法国儿科医生安东尼?马凡在年首次发现并命名,当时他诊治了一个5岁的女孩,发现其胳膊、腿、手指和脚趾异常细长。此后,医生们陆续发现类似骨骼改变并伴随眼科症状的病例。93年,该病被正式命名为马凡综合征。
“天才病”——马凡综合征
马凡综合征,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特点在于结缔组织——这些为骨骼、韧带、肌肉、血管和心脏瓣膜等提供强度与柔韧性的关键结构——受到了影响。其典型症状包括手指和脚趾的细长,类似于蜘蛛指(趾)的形态,因此也被称为蜘蛛指(趾)综合征。这种病症的体征和症状在严重程度、发病时间以及进展速度上都有着显著差异。
马凡氏综合征属于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大约在/3,至/5,之间,尽管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却相当高。该病患者的致病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下一代,且携带者有50%的几率将基因传给子女。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马凡氏综合症患者都有家族史,但也有5~30%的患者是由自身基因突变所致。这些患者的自然生存寿命平均仅为32岁。
马凡综合征已夺走了多位杰出运动员的生命。例如,年,美国女排名将海曼在比赛中因主动脉夹层破裂而猝死,享年3岁。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国内,包括中国男篮运动员韩朋山、四川排球运动员朱刚、沈阳篮球运动员武强以及被誉为“小姚明”的辽宁男篮队员张佳迪等,他们都在青壮年时期因该病而离世。
因此,当发现双手过膝、手脚细长等特征时,应高度警惕马凡综合征的可能。这种病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
马凡综合征的症状广泛而复杂
主要涉及骨骼、眼和心血管三大系统。患者常常表现为四肢、手指和脚趾的细长不均,身材高挑,同时伴随心血管系统的异常。此外,该病还可能影响其他多个器官,如肺、眼、硬脊膜和硬颚等。具体来说,骨骼病变是马凡综合征的显著特征,包括瘦高身材、手指和脚趾的细长如蜘蛛指(趾)状、关节松弛等。眼部病变也较为常见,如晶状体异位、儿童进行性高度近视等。而心血管病变则是该病的主要致死原因,包括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夹层等。同时,硬脊膜膨出等症状也可能出现。
马凡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
马凡综合征(MFS)的发病机制现代分子遗传学认为与FBN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该基因在马凡综合征患者中存在多达余种的突变位点,且多数为错义突变和剪接突变,导致基因功能丧失。当FBN-基因发生突变时,弹性纤维蛋白的生成量减少,使得骨骼在生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牵制力,导致骨骼过度生长,从而形成了高个子、长肢体的特征。此外,由于马凡综合征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因此只需一个等位基因发生突变,便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当FBN基因发生突变时,那些需要弹性纤维蛋白来维持功能的器官便会受损。特别是心脏瓣膜和大动脉,它们需要足够的弹性来保持功能,而弹性纤维蛋白的不足则会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缺陷。因此,患马凡氏病的病人常常伴有心血管疾病,且多数在30~50岁之间因心血管疾病而离世。
马凡综合征的遗传方式
马凡综合征的遗传方式相当复杂。在探讨其遗传模式时,我们需考虑不同情境下的风险。例如,当一位患有马凡综合征的个体与其携带正常基因型的父母再次生育时,其子女有50%的概率患病,同样有50%的概率拥有正常的基因型。此外,若这位患者与携带正常基因型的男性结婚并生育,其后代同样面临50%的患病风险和50%的正常基因型概率。这种复杂的遗传模式,使得马凡综合征在家族中的传递变得难以预测。马凡综合征的遗传模式相当复杂,且存在早发现以避免遗传给下一代的必要性。这种疾病属于显性遗传病,因此在面对有疑似马凡氏综合征临床表现的个体时,必须首先排查其家族史,并展开一系列相关检查,如基因检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掌骨及胸部X线片等,必要时还需进行胸腹动脉核磁检查,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对于那些有健康生育需求的夫妇,通过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检查以及遗传病的早期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下一代遗传马凡综合征和基因变异的概率。
[案例分享]
某3岁男童,年因双眼晶体脱位而接受双眼人工晶体悬吊术。他表现出心脏结构异常,主动脉与肺动脉结构异常,身高显著高于常人,同时手臂和手指细长,这些症状均与马凡氏综合征相似。尽管他否认了相关家族史,但基因检测报告最终确认了他的马凡氏综合征诊断。对受检者的家系进行了全外显子组及其毗邻剪接区域的基因变异分析,揭示出受检者携带有一个位于FBN基因上的杂合错义变异,具体为c.GA:p.CY。通过家系二代测序及一代测序的双重验证,确认了该变异的真实性,并进一步证实该变异系由母亲遗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