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在老舍的小说《离婚》中提到,北京城的某街门是“洋式的”,门楼上用“洋灰”堆了两个狮子。在小说主角“老北京”张大哥看来,洋式门和“洋灰”狮子显得“文明”,适合社会地位中等的人居住。
那个年代的“洋灰”,就是今天的水泥,如今,年轻一辈可能已经不知道“洋灰”是什么了。
告别“洋灰”时代
19世纪下半叶,人造水泥传到中国时,因为水泥英文名是“cement”,所以一度被译作“水门汀”,此外还被称作“士敏土”“细棉土”。但是在民间,人们最熟悉的叫法还是“洋灰”,和那个年代的“洋火”“洋布”“洋车”一样,打上了旧中国工业落后、对舶来品依赖的时代烙印。
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国人为振兴民族工业几度求索。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陈范有加入中国第一家机械生产水泥的启新洋灰公司,担任工程部土木工程师。陈范有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而且有实践经验和指挥能力。家乡安徽石台县的永济桥,就是陈范有亲自勘测、设计、督造的。
编辑
永济桥
永济桥年冬落成,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陈范有也因此名声大振。
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副会长曾养甫力荐陈范有出任浙江省公路局副局长。这原本是个“肥差”,但陈范有却婉言谢绝了,他正在“启新”承担着设计、修建塘沽于家堡水泥海运专用码头和奉天仓库的任务。年,曾养甫升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后,又想邀请陈范有主事钱塘江大桥的兴建,又因为陈范有正在革新“启新”的马牌水泥加工技术而作罢。
编辑
年,陈范有担任“启新”协理(副经理),独自设计建造了当时国内最大、最先进、产量最高的启新水泥厂八号窑。他还在厂里装备了国内一流的实验室,最终“马牌”水泥稳固占领东南亚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八号窑经历了年唐山大地震,仍然照常生产,足见陈范有当年设计施工的精细、工程质量的上乘。
编辑
有一种中国精神叫“舍得”
两次舍弃“大好前程”的陈范有,最终在中国水泥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身后,有无数的中国实业家、科学家继续努力着,发展中国的工业建设,最终甩掉了各种工业品中的“洋帽子”。
这种“舍得”精神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从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到霍去病宣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漫漫历史中,无数人的“舍得”精神,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中,凝聚成一种中国精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的时候,一名叫吴珏的麻醉学家,携带一批麻醉器材毅然返回祖国,在上医院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麻醉科,为中国麻醉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编辑
回国前,吴珏在美国犹医院医院担任麻醉科主任。
年10月,像许多爱国知识分子那样,吴珏拒绝了美国盐湖城方面的高薪聘请,选择返回一穷二白的祖国。
当时,新中国的麻醉事业刚起步,吴珏日夜辛苦工作,不仅任上医院医院麻醉科主任,而且医院的临床麻醉工作。
在中国几乎没有麻醉器材工业的情况下,吴珏与上海里弄小厂合作,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代麻醉机(陶根记麻醉机),气管内插管用具,磨制了硬脊膜外穿刺针。
吴珏还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临床麻醉工作者,桃李遍布全国及海内外。
像吴珏这样舍弃了海外优渥生活,投身祖国建设的人还有邓稼先、钱学森、赵忠尧、彭桓武等等。“舍得”精神一直在延续,每个时代,都有不断涌现的新的“舍得”精神。无数中国人追光而行、砥砺奋进,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舍得”精神铸就不凡人生。无数人的“舍得”,换来一个伟大的时代。
用信仰点燃这耀眼的时代
总有人在我们身前,成为照亮生活的光,他们因信仰而“舍得”,为我们点燃这耀眼的时代。他们当中,有人无私奉献,搭建生命之桥;有人默默守护,托起梦想之光;有人坚持一生,致力祖国振兴……他们的面孔,将一直被铭记。
在早已过了使用“洋灰”时代的今天,还有基建狂魔李运北“舍得”耗时40余年攻克多个重点工程。
短短的近50年的时间,李运北团队便研发出“中国制造”特种水泥,让我国水泥行业追上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水平。
50年前,我国建材界面临“中国制造”稀缺的困境,“洋火”“洋灰”“洋油”“洋钉”……随处可见的外国人发明的东西,让李运北自问“为什么没有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面对早期中国水泥行业不可逾越的科研难题,带着“让特种水泥,生根开花结果”的心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李运北选择顶着巨大的压力,走进材料研究实验室,一头扎进特种水泥研究。
这一埋首就是四十载。40多年里,李运北攻克了多个重点项目,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中国建筑业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超越时代”的伟大跨越。
在做手术不用担心没有麻醉的今天,还有高原麻醉医生王学军,“舍得”小我,冒着生命危险参与地震救援,驰援武汉。
在武汉疫情暴发时,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青海队医疗分队队长王学军,为了履行一名医者的使命,将自己的安危置于身后,瞒着家人第一时间递交了“逆行”申请书,奔赴一线。
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王学军也曾两次向组织主动请战,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现场救援,他说:“生命面前,所有‘舍得’都值得,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还有大学毕业后选择扎根广西的黄加荣,“舍”青春年华、无悔付出,换来村民们脱贫致富、留守儿童更为广阔未来的“得”。
大学毕业后,面对高薪的工作以及难舍的亲人,青年人黄加荣还是选择扎根广西。从西部计划志愿者到贫困村第一书记,“80后驻村干部”黄加荣扎根基层的十年“村官”路,艰辛又幸福。
编辑
年,黄加荣与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起成立了广西炭火行动助学志愿者协会,致力于帮助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年他成为广西保安乡平浪村的第一书记,帮助平浪村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他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给了平浪村,在他身上我们看到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看到他“舍”个人青春,“得”万家幸福。
王学军、黄加荣、李运北们,便是出现在舍得酒业倾力打造的正能量短片《以舍得敬舍得》中的时代先锋,他们身上“舍小我,为大家”的精神引发强烈社会共鸣。
作为时代的榜样,他们的故事和付出被铭记,他们身上的“舍得”精神,也唤醒大众对“舍得”精神的重新认知。
这些先锋人物所表现出的精神正是对“舍得”内涵的形象化诠释,也是舍得品牌精神价值的升格表达。”
“舍得”精神,是艰苦奋斗中的忘我奉献,是舍我其谁的勇敢担当。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舍得敬舍得
“舍得”是中国智慧,“舍得”是中国精神。
“国家和民族取得胜利和伟大历史成就,离不开一代代人以小我的‘舍’,换家国的‘得’,这是舍得酒业制作《以舍得敬舍得》公益短片的初衷。”
舍得酒业打造有温度的精品内容,从企业层面来看,这是“舍得”品牌价值的一次形象化、立体化表达;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是助推“舍得”精神的传递和社会正能量的弘扬。以“舍短暂,得长远”的智慧,在白酒品质、企业战略、文化赋能等方方面面收获了累累硕果。
舍得酒业将“生态酿酒,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发展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生态政策和理念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舍得酒业率先提出“老酒战略”,随着“舍得酒,每一瓶都是老酒”品牌定位的普及,推动白酒品质消费的理性回归;坚持“以酒业为主,文化赋能”原则,打造中国白酒文化,原创IP《舍得智慧人物》传播“舍得”精神。
每一个伟大成就取得的背后,都有一群人“舍”的努力,如日月星辰,熠熠生辉。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有千千万万个具有“舍得”精神的前行者们,重任前勇于担当,平凡中甘于奉献,诠释着“舍得精神”。
编辑
编辑
有一种中国精神叫“舍得”!让我们“以舍得敬舍得”,致敬每一个无畏“舍得”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