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膜膨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手术中,她突然感觉脸上发麻两眼一黑就过 [复制链接]

1#

前几天,一台剖宫产手术再次震动了我们手术室和麻醉科。确切地说,医院都被震动了。

之所以称“震动”,是因为人差点没抢救过来。好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孩子已经出来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病人是一个30多岁的产妇,医院的谁家亲戚。几百公里奔我们这里来的,没想到差点把命扔这儿。

出问题的环节,是在孩子出来以后。由于她是二次剖宫产,还有一个小子宫肌瘤,产科处理的时间就稍长了。考虑到是熟人,麻醉科的李医生就在硬膜外追加了一次药物。正是因为这次加药,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

当时,自认为经验老道的他坚信认为硬膜外留置的导管完全没有问题,因此顺手就把局麻药推了进去。

很短的时间内,产妇说“脸上麻”。之后,迅速失去意识、呼之不应。

意识到出问题后,李医生也不敢耽搁,迅速展开了抢救。同时,让护士出去喊人帮忙。

那天多亏人多,否则可真就凉凉了。

一边迅速展开抢救,他迅速思考可能的原因。

当他看到桌子上还未扔掉的局麻药药瓶时,脑袋“嗡”的一下。

那一刻,虽说他还在和大家继续着抢救动作,但在心里,早已不知道拍了自己脑袋多少下!

换作平时,他一般是不用这种局麻药的,而是会选择另外一种相对安全、短效的局麻药。这一次,他考虑到是熟人。担心术后会疼,才选择这种“布”字开头的长效局麻药。

其实这种药物优点很多,唯一让麻醉医生头疼的就是其发生局麻药中毒时的心肌毒性。一旦多量进入血液、作用于心脏,那真的太难抢救了。

所幸那天人多,抢救思路也非常清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病人的循环终于稳定了下来。之后,担心再出问题。经过讨论,决定送到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治疗。

虽然抢救的最终结果还可以,但回想起麻醉过程以及抢救过程,李医生以及全科医生都做了深刻的反思:

问题就出现在了那个“硬膜外试验量”上。那天,经验主义战胜了临床操作规范:操作中,他仅仅凭手感确定穿刺针进入了硬膜外腔,也未穿破硬脊膜。因此,他认为就可以了。殊不知,他落掉了硬膜外试验量另外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的作用!

硬膜外试验量,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测试的。

用于测试什么,相信很多麻醉新兵都能对答如流:测试硬膜外导管是否进入蛛网膜下腔、是否置入血管、是否为硬膜下隙麻醉……

当时,已经刻进他行为的肌肉记忆也确实让他做了回抽动作。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回抽无血,也不意味着硬膜外导管未进入血管。由于血液的粘滞性高以及血管贴壁等原因,即使置入了血管也未必轻松能回抽见到血。

盲目确信之后,他又犯了一个大错误:注射试验剂量的时候,他并不是分次推注,而是一股脑把注射器内的局麻药都推进去了。如果是分次推注,加上充分的间隔时间,也许就会及时发现导管入血的问题了。

在确定发生了局麻药中毒后,理论上应该尽快使用脂肪乳来解救心肌毒性,但是整个手术室内完全找不到这种药。

关于没有药的事,也确医院手术室麻醉科的一个大问题。局麻药中毒,这样的并发症确实不太经常发生了。

尽管抢救很及时、结果也很成功,但是术后也并未着急拔管。手术室内,有麻醉医生在,完全不用担心缺氧的问题。及时的胸外按压,也基本不用考虑心脏停跳相关的影响。为了安全起见,术后也做了脑保护等措施。

第二天她醒来后,我们问她:记不记得什么事?她说:只记得脸有点发麻。紧接着,两眼一黑就什么不记得了。

所幸,这件事并没有给她留下其他痛苦的记忆。心底,一个警钟再次敲响:试验量!试验量!

点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